“煤城”鄂尔多斯“绿”起来了
2025-08-27 18:42:57 面目一新网

坐拥2500多亿吨煤炭储量,煤城每天产煤200多万吨;煤炭源源不断地输往25个省(区、绿起市),煤城以一市之力温暖千座城、绿起点亮万家灯火……近日,煤城科技日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鄂尔多斯市,绿起见证当地主动承担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煤城重大使命,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绿起生动实践。

智慧赋能:传统能源的煤城“蝶变之路”

如何让黑色的煤炭焕发绿色生机?鄂尔多斯给出的答案是:用科技重塑产业肌理。

“内蒙古以高端化、绿起智能化、煤城绿色化为方向,绿起积极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老树发新芽’,煤城推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绿起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煤城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开展煤矿智能化改造。”内蒙古能源局副局长胡成东介绍,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绿色煤矿180处、智能化煤矿215处,千万吨级以上煤矿全部实现“井下不见人、产煤不见煤”。

在国能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记者看到,一辆辆形似“大黄蜂”的卡车正在进行装载任务,前进、倒车、转弯、装卸,一套动作井然有序。“在我们矿区,‘采、运、排’全过程无人化运行已经实现。”黑岱沟露天煤矿副矿长秦少华说。

“这些黄色矿用卡车个个都是300多吨重的大家伙。”秦少华介绍,车辆进行了无人驾驶技术改造,还有两台推土机和1台700吨液压正铲已实现远程操控,与这些无人驾驶卡车协同作业。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48座,约占全区的70%。内蒙古智能化煤矿产能达到10.87亿吨/年,其中鄂尔多斯占了三分之二,达到7亿吨/年。

产业集群:新能源赛道的“领跑密码”

在鄂尔多斯市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内,红色氢能重卡往来穿梭。这些搭载着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仅需8分钟即可完成加氢,续航里程超5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车辆排出的不是废气,而是纯净水。这一高效零碳运输场景,正是该区“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布局的直接体现。

2024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新能源产值超200亿元,实现翻倍增长,新能源产品出口额超39亿元,增长63%。当零碳产业园成为全球范式,鄂尔多斯的新能源布局正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开花。

鄂尔多斯能在新能源赛道领跑,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作为一类风能资源区和二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这里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风能、太阳能技术总可开发潜力1.4亿千瓦,约等于6.2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依托这一资源禀赋,鄂尔多斯按下了新能源发展的“加速键”。2024年,鄂尔多斯新增新能源装机超100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2124万千瓦,占内蒙古新能源装机总规模的近六分之一。

平台支撑:创新生态的“孵化器”

在鄂尔多斯电冶集团技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全球首条电石法PVC(聚氯乙烯)无汞化生产线正稳定运行。这个耗时7年、投资5亿元的项目,彻底解决了我国PVC行业的汞污染难题,将产品纯度提升至99.99%,应用领域也扩展到高端医疗器械。项目负责人赵长森向记者展示自主研发的催化剂时说:“我们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每吨产品成本降低1200元,年减排汞120吨。”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创新平台的系统性支撑。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等高端平台的落地,不仅为硅碳负极材料、智能运载机器人等成果提供了孵化温床,更构建起“传统技术经验转化—新能源需求攻关”的双向通道。

这些平台如同创新生态的“孵化器”,既承接了传统能源智慧化改造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又针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现实需求展开攻关。如今在鄂尔多斯,“应用场景提出问题—平台研发解决问题—产业落地验证成果”的闭环已然形成。

平台的高效运转依赖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从人才新政2.0版的迭代,到北京、深圳人才科创飞地的建设,再到“鄂尔多斯杯”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政策组合拳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开设的氢能工程、储能科学等专业,通过“校企双元”实训基地建设,年输送技术人才超5000人,实现了高校育才与产业用才的精准对接。

鄂尔多斯以智能化激活传统能源基地,以“风光氢储”全产业链构建新能源矩阵,以平台贯通科技创新全周期,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与城市低碳转型双向奔赴的样本。